四月 

四月维夏,六月徂暑。
先祖匪人,胡宁忍予。
秋日凄凄,百卉具腓。
乱离瘼矣,爰其适归。
冬日烈烈,飘风发发。
民莫不榖,我独何害。
山有嘉卉,侯栗侯梅。
废为残贼,莫知其尤。
相彼泉水,载清载涿。
我日构祸,曷云能榖。
滔滔江汉,南国之纪。
尽瘁以仕,宁莫我有。
匪鹑匪鸢,翰飞戾天。
匪鳣匪鲔,潜逃于渊。
山有蕨薇,隰有杞桋。
君子作歌,维以高哀。

四牡 

四牡騑騑,周道倭迟。
岂不怀归,王事靡盬,我心伤悲。
四牡騑騑,嘽嘽骆马。
岂不怀归,王事靡盬,不遑启处。
翩翩者鵻,载飞载下。
集于苞栩,王事靡盬,不遑将父。
翩翩者鵻,载飞载止。
集于苞杞,王事靡盬,不遑将母。
驾彼四骆,载骤载駸。
岂不怀归,是用作歌,将母来谂。

斯干 

秩秩斯干,幽幽南山。
如竹苞矣,如松茂矣。
兄及弟矣,式相好矣,无相犹矣。
似续妣祖,筑室百堵。
西南其户,爰居爰处,爰笑爰语。
约之阁阁,椓之蠹蠹。
风雨攸除,鸟鼠攸去,君子攸芋。
如跂斯翼,如矢斯棘,如鸟斯革,如翚斯飞。
君子攸跻。
殖殖其庭,有觉其楹。
哙哙其正,哕哕其冥,君子攸宁。
下莞上簟,乃安斯寝。
乃寝乃兴,乃占我梦。
吉梦维何,维熊维罴,维虺维蛇。
大人占之,维熊维罴,男子之祥。
维虺维蛇,女子之祥。
乃生男子,载寝之床,载衣之裳,载弄之璋。
其泣喤喤,朱芾斯皇,室家君王。
乃生女子,载寝之地,载衣之裼,载弄之瓦。
无非无仪,唯酒食是议,无父母诒罹。

思文 

思文后稷,克配彼天。
立我烝民,莫匪尔极。
贻我来牟,帝命率育。
无此疆尔界,陈常于时夏。

思齐 

思齐大任,文王之母,思媚周姜,京室之妇。
大姒嗣徽音,则百斯男。
惠于宗公,神罔时怨,神罔时恫。
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于御于家邦。
雝雝在宫,肃肃在庙,不显亦临,无射亦保。
肆戎疾不殄,烈假不瑕,不闻亦式,不谏亦入。
肆成人有德,小子有造,古之人无「怿去忄右加攵」,誉
髦斯士。

丝衣 

丝衣其紑,载弁俅俅。
自堂徂基,自羊徂牛。
鼐鼎及鼐,兕觥其觩。
旨酒思柔,不吴不敖,胡考之休。

硕人 

硕人其颀,衣锦褧[1]衣。齐侯之子,卫侯之妻。
东宫之妹,邢侯之姨,谭公维私。
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,领如蝤蛴,齿如瓠犀。
螓首蛾眉,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。
硕人敖敖,说于农郊。
四牡有骄,朱幩[2]镳镳,翟茀[3]以朝。
大夫夙退,无使君劳。
河水洋洋,北流活活。
施罛[4]濊濊[5],鱣[6]鲔发发,葭菼[7]揭揭。
庶姜孽孽,庶士有朅[8]。

黍苗 

芃芃黍苗,阴雨膏之,悠悠南行,召伯劳之。
我任我辇,我车我牛,我行既集,盖云归哉。
我徒我御,我师我旅,我行既集,盖云归处。
肃肃谢功,召伯营之,烈烈征师,召伯成之。
原隰既平,泉流既清,召伯有成,王心则宁。

黍离 

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
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
悠悠苍天!此何人哉?
彼黍离离,彼稷之穗。行迈靡靡,中心如醉。
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
悠悠苍天!此何人哉?
彼黍离离,彼稷之实。行迈靡靡,中心如噎。
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
悠悠苍天!此何人哉?

【注释】:
  1.黍 :一种农作物,即糜子,子实去皮后叫黄米,有黏性,可以酿酒、做糕等。
  2.离离: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。   
  3.稷 :谷子,一说高粱。   
  4.行迈:道上走。行:道。迈,行。   
  5.靡靡:迟迟、缓慢的样子。   
  6.中心:内心;   
  7.摇摇:心神不宁。   
  8.谓:说。   
  9.悠悠:遥远的样子。   
  10.此何人哉:这(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)是谁造成的呢?   
  11.实:籽粒。   
  12.噎 :食物塞住咽喉,这里指哽咽。

【译文】:
 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,那高粱生出苗儿来。缓慢地走着,心中恍惚不安。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,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。遥远的的苍天啊,这都是谁造成的呢?   
 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,那高粱抽出穗儿来。缓慢地走着,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。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,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。遥远的的苍天啊,这都是谁造成的呢?   
 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,那高粱结出粒儿来。缓慢地走着,心中难过,哽咽难言。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,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。遥远的苍天啊,这都是谁造成的呢?

【赏析】:
 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,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,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。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,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,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。三章反复出现“行迈靡靡”的诗句,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。   
 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。出现的景物依次是“彼稷之苗”、“彼稷之穗”、“彼稷之实”,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:先有苗、再有穗、最后有了颗粒。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,依次是“中心摇摇”、“中心如醉”、“中心如噎”,变得越来越强烈,也更加痛苦。   
  作者忧国忧民,伤时悯乱,最后向天发问: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,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,诗的作者非常清楚。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,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,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,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。

叔于田 

叔于田,巷无居人。
岂无居人?不如叔也。洵美且仁。
叔于狩,巷无饮酒。
岂无饮酒?不如叔也。洵美且好。
叔适野,巷无服马。
岂无服马?不如叔也。洵美且武。